医者仁心 大医精诚
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《大医精诚》中说:"凡大医治病,必当安神定志,
无欲无求,先发大慈恻隐之心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…勿避险巇、昼夜寒暑、
饥渴疲劳,一心赴救,无作功夫形迹之心。如此可为苍生大医。"对于"如何
成为一名好医生"这个困扰医者几千年的问题,孙思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给了
我们标准答案--"大医精诚"。所谓行大医者以解决众生疾苦为大,然而只有
具备精诚者,可承大医之名。"精"于高超的医术,"诚"于高尚的品德。
在漫漫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上,曾经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"名医",例如:
扁鹊救世济人敢于直言,华佗广施人道不分贵贱,孙思邈精诚为民救世,李
时珍遍尝百草著书济世…自古以来行医者便十分注重道德修养,并能始终以
实际行动诠释"大医精诚"的内涵。上述的名医均是以德养性,以德养身,德
艺双馨的代表。也正因为他们毕生恪守着这样的信念,才真正成为"历代医学
家和百姓敬仰的伟大先师"。
医生,担负着"上以疗君亲之族,下以救贫贱之厄"之重任。古往今来,
在社会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。近代中国,许多国外和本国的医生放弃优
越的生活条件,只身来到这片硝烟弥漫的土地上,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医
者"仁心"!白求恩、裘法祖就是医者的杰出代表。近年来,"SARS"世界恐慌
甲流肆虐亚洲,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,为了毕生的信念,多少医生献上了自
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,用实际行动阐释着医者"精诚"。"人命至重,有贵千金
一方济之,德逾与此"。在一千多年前孙思邈留给医生的"告诫",在今天仍有
强劲的生命力,千千万万的医者依旧践行,一丝一毫也不敢"逾矩"。
一、崇高的职业理想是成为"大医"的航标。
裘教授是我国腹部外科和普通外科的开拓者、器官移植的先行者、脑死
亡立法的创导者,在腹部外科、神经外科、泌尿外科、骨科等领域有很深的
学术造诣,被认为是外科全才。裘教授对人类医学事业的卓越贡献,是因为
他有着崇高的职业理想在导航。裘教授当初学医是缘于他母亲的病逝。1933
年,裘教授的母亲突然因为肚子痛而撒手人寰。裘教授回忆说:"其实,我妈
妈是因为阑尾炎死的,那时阑尾炎还不能开刀,她肚子一直痛,后来就这样死
去了。这病是很简单的,可没有好医生,我想还是应懂医啊。"从此,开始了
他学医、从医的生涯。裘教授1914年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书香世家。18岁考
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预科,1936年只身远赴德国留学,3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得
了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,并留在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。 8 个月之后
他医治的病人的意外死亡对他触动极大,这位病人同样是一位母亲,同样患
有阑尾炎,但她却在手术后的第五天突然去世,解剖后没有发现任何手术问
题。尽管病人的去世跟手术没有关系,但事后导师对他只说了这样一句话"她
是四个孩子的妈妈!"。多年以后,裘法祖在《旅德追忆》中写道,导师的这
句话让他记忆深刻,甚至影响了他日后60多年外科生涯的作风和态度。在这之
后,裘教授工作更加认真、勤奋,作风更加严谨,医术提高很快,并被提升
为外科主任,这在当时的德国是史无前例的。正因为有了要"做个好医生"的
追求,在德国才有了"中国神医"的美誉,回国后,才有了"裘氏风范"、"外科
全才"、"人民医学家"的赞赏。
二、强烈的责任意识是成为"大医"的保证。
作为外科医生,裘教授的刀法精准闻名于外科学界,人称"裘派风范",
据说他要划破两张纸,第三张纸就一定完好无损,他在做手术时有一个专门
的范式,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所谓裘派的手术方式。"裘派风范"以精确见长,
手术不多开一刀,不少缝一针,而且在选择器械时也尽量减少对病人的损伤。
外科医生之间只要彼此看一眼手法,就知道是不是裘教授的学生。裘教授做
手术还有一个特殊的规矩,术前他一定要亲自清点每一件手术器械、每一块
纱布,一直以来他的手术台被认为是最安全的。以器官移植为例,在上海进
行了中国第一例手术之后,裘教授连续做了13例,而且全部成功。到目前为
止,中国器官移植的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,而裘教授主持的肝移植
手术仍然保持着数量最多、存活时间最长的记录。这种严谨的医风,在很大
程度上得益于他早年留学德国时的刻苦学习和受到的严格训练,来自于他爱
护病人、处处替病人着想的责任感。裘教授说:"一个病人在全身麻醉之下,
让医生开刀,他对医生给予了完全的信任。他把生命交给你了,你就应该尽
心尽职地去抢救他,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。现在的医生都看什么 CT 、 MRI
超声,都看报告,不看病人,这样下去那怎么行,许多病人是用普通检查就
能解决问题的,不需要兴师动众。比如说哪个地方发生灾难了,水灾也好,
地震也好,打仗也好,什么都没有,完全靠你的眼睛、靠你的双手、靠你的
脑子,完全靠你自己嘛"。他还说:"一个好医生不是靠广告登出来的,一个
病人好了,这个病人就会告诉那个病人,是一个病人一个病人传出来的"。裘
教授的这些话是多么深刻而又切中时弊。正因为有了精湛的医术和强烈的责任
感,裘教授才成了一代名医,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。
三、高尚的医德情操是"大医"最持久的生命力。
裘教授经常对大家说,做医生的"医术不论高低,医德最为重要";"德比
才更重要";"医生在技术上有高低之分,但在医德上必须是高尚的。一个好的
医生就应该做到急病人之所急,想病人之所想,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";要
经常想到,医生是做人的工作,只有良好的医德、医风,才能发挥医术的作用
裘教授认为,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,都应受到尊重。在过去以阶级斗争为
纲的年代里,被划为右派分子的病人,别人不敢开刀,他就去开刀,好多右派
都是他开的刀,即便是农民或是穷人,他也去开刀。他说:"我一生为很多人
看过病,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病人。他们受着生活贫困和疾病的双重折磨
我至今都清楚地记得他们找我时的痛苦表情,当时就感到无形中有一股力量和
责任要求我一定要挽救他们的生命。"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,裘教授
作为外科医生,曾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,其中既有平民百姓,也有战俘或伤
员。
当前,我们面临的是更为复杂的现实。当代科学对某些疾病的局限性和
病人的期待之间的矛盾,以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和病人要求之间的矛盾,区域
医学发展水平不平衡等,都对医疗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我们要以裘法祖
教授为楷模,树立崇高的执业理想,努力提升医疗诊治水平,把自己的理想追
求自觉融入到医院的发展大局中来,爱岗敬业,无私奉献,"精"于专业"诚"于
品德,把精湛的医术发挥到极致,让药物治疗达到最佳效果,使病人的痛苦降
到最底程度,真正做到"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"。
回首过去,我们感慨万千;展望未来,我们壮志满怀。让我们团结起来
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,不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,牢记"中国医师宣言",为
实现医院美好愿景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!
杜小萍 文献整理